位于京津唐承四地交界的河北省興隆縣是遠近馳名的避暑“涼島”、林果之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優良的地理區位,豐富的旅游及物產資源造就了興隆縣獨特的發展優勢,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和帶領下,興隆人走出了一條生態至上、科學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日前,記者就興隆縣的發展戰略思想,專訪了興隆縣委書記崔立新。
(河北興隆縣委書記崔立新接受專訪)
從“林果立縣”到“生態立縣”,保護核心生態優勢不動搖
2014年,通過深入調查研究,興隆縣委、縣政府將原有的四大戰略“林果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城鎮化帶縣”升級為“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開放活縣”。其中,生態立縣是四大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實施其他戰略的首要前提。
縣委書記崔立新告訴記者,十幾年前,林果業是興隆縣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因此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談“林果立縣”是符合當時的發展環境與人民需求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興隆縣需要有更高層次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愿景。在綜合考慮縣域優勢與民眾需求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生態立縣”這一發展戰略。
對于崔立新而言,生態就是興隆縣的“品牌”、“名片”、“核心競爭力”,興隆縣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65.76%,年均降雨量800毫米,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5000到50000個,在北京周邊乃至華北區域可謂得天獨厚。因此,興隆縣要把生態作為第一發展戰略,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開發。”崔立新在講話中多次強調這一點。
興隆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區,全縣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5%以上,是京津地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保護區。近年來,興隆縣以鞏固提升省級園林縣城為重點,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為目標,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凈土”行動,做足治山、治水、治氣三篇文章,擦亮生態名片。在生態建設中,興隆縣堅持經濟林與生態林兩手抓,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增加森林生態資源。由政府主導實施生態林建設、引導群眾發展經濟林、大力實施重點綠化工程的發展思路,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成效。
“建設良好生態是興隆縣服務首都之責,也是興隆百姓健康生活之需,更是興隆綠色崛起之要。”崔立新強調說。
“工業強縣”,在抉擇與平衡中堅定前行
綠色崛起,既要“綠色”,也要“崛起”。對于崔立新來說,如何走出一條低碳、綠色、循環的工業發展之路,將生態經濟有效地轉化為工業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依照省委提出的“有中生新”,興隆縣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將林果產業作為綠色崛起、富民強縣的優勢產業,舉全縣之力開展大載大育,推動興隆由林果大縣向林果強縣跨越。除此之外,興隆縣大力培育五大支柱產業,將高端旅游服務業、商貿物流產業、食品加工業、生物醫藥產業、裝備制造業作為“工業強縣”的重要建設目標,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我們一直在說‘生態立縣’,也在強調‘工業強縣’,很多人會存在質疑,認為這兩者實際是矛盾的關系,因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往往以GDP至上,效率優先,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但在興隆,這點是行不通的,也是我們絕對不能允許的”。崔立新斬釘截鐵地說。在興隆縣的工業建設道路上,崔立新也始終堅持這一點毫不動搖。經濟效益再好,有污染的項目也堅決不上,為此制定了項目引進“負面清單”,并對在興隆縣內擬實施的項目提出了較高的生態要求——嚴禁采石,限制采砂、絕對不允許項目對山體造成任何破壞,因為這些破壞往往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恢復。
“在生態和經濟發展上面,我們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去換取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很多項目,如果不達標或者操作有難度,我們寧愿暫時擱置。作為一屆領導,經濟增長不是惟一的政績,留白也是一種貢獻。什么時候把保護生態和開發投入這筆賬算明白了,算平衡了,再動工也不遲。”崔立新笑著說。
“旅游興縣”,改造升級的騰飛之路
“我們在今年提出的四大戰略中,‘旅游興縣’這一戰略經過我們深入討論,一致決定延續。但這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用全新的思路來發展興隆縣的旅游業,我們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真正要做好‘大宣傳、大開發、大旅游’”,崔立新如是說。
興隆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霧靈山
崔立新對于興隆縣旅游業的信心源自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與旅游資源。地處縣城東北部的燕山主峰霧靈山,被稱為“京東第一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上樹林茂密,草場豐富,動植物品種繁多。亞太地區直徑最大的2.16米天文望遠境的北京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就位于縣城東南部。興隆縣境內還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及其它具有獨特地質地貌的興隆溶洞、奇石谷、九龍潭、十里畫廊、紅河漂流等一大批天然景點。
興隆縣國家級森林公園六里坪
興隆縣的旅游業升級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剛一開始就遇到了一個難題——是先做業態還是先宣傳,不少人認為應當等度假村、五星級酒店開起來后,再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對此,崔立新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參考了國內多個旅游區的發展經驗,同時也對國外的旅游開發進行了對比研究,同時結合興隆縣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應當宣傳先行,讓市場了解興隆,讓游客來到興隆,然后再用市場的調控力量來指導我們的業態建設。比如說,某些景點游客密集出現且有較大的住宿餐飲需求,我們就可以在這里建設相應的度假村等設施;某些景點之間存在游覽的高關聯度,我們就會在這些景點之間進行聯動開發和營銷,市場會告訴我們該做什么。”據崔立新介紹,目前興隆縣正在進行的大型宣傳活動包括正在舉行的“劉章詩歌獎”評選、“中國作家看興隆”、“京津冀戶外運動挑戰賽”等活動,即將推出的還有“霧靈山登山大賽”、攝影大賽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整體宣傳高舉高打,提高了興隆旅游在京津唐承地區,乃至全國的知名度。
在旅游區的整體開發方面,崔立新強調規劃先行,既包括景區的整體規劃,也包括興隆縣城的建設性規劃,通過規劃可以讓興隆告別原始的“一村一景”的“作坊式”旅游開發模式,把高端休閑旅游服務業打造為興隆縣的戰略支撐產業。未來興隆縣的旅游開發將圍繞建設“環京津休閑旅游強縣”和打造“首都衛星城”目標,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把霧靈山、興隆溶洞作為龍頭,六里坪、九龍潭作為龍身,紅河漂流作為龍尾,通過龍頭帶動,讓整條龍舞起來,帶動全縣旅游發展,打造京津周邊檔次最高、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國際旅游度假區。
“開放活縣”,區位優勢向經濟優勢的有效轉化
興隆縣位于京津唐承四地交匯區域,距四城市車程均在1.5小時以內,在對外開放,交流合作中具有先天的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興隆縣充分發地緣優勢,用足用活各項政策,“開放活縣”的經濟特點日趨顯現。
“我們說的‘開放’,首先是思路上的開放,破除依賴自然資源、滿足于在一地一隅搞發展的狹隘思想,樹立既要依托自然資源,更要依托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立足市場謀發展。”崔立新介紹說。
“開放活縣”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為此,興隆縣加大了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按照服務京津、融合發展、彰顯特色的思路,高標準進行招商引資,促進區位、產業、資源等要素向新的經濟優勢轉化。截至目前,共引進資金37億元,簽約項目50項,其中技術合作項目20項,引進技術人才515人。
“開放活縣”也要強化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建設,這其中就包括了對于興隆老縣城的改造、“縱深帶狀組團式”的建設發展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優化。為融入首都經濟圈發展戰略,興隆縣推進高速、國道建設,夯實縣域交通基礎。即將開工建設的承平高速,全長80公里,其中興隆縣境內60公里,是承德進入北京的第二通道。“隨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項目的建設實施,未來3-5年,興隆將融入京津半小時經濟圈,真正實現與京津唐承四城市同城化。”崔立新肯定地說。
每次談起興隆,崔立新總是包含期待和深情,上任僅僅6個月,崔立新的腳步就已經走遍了興隆大大小小的山林、村落。“我去到種植基地、去到旅游景區,去到村民的家里,大家的心愿都是一致的,興隆要發展,要富強,但是我們也要我們良好的環境和美麗的生態。我們不會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興隆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綠色崛起之路”,崔立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