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幾個老友一起宵夜侃大山。臨時起意,決定自駕去彩云之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沒有計劃,沒有攻略,沒有事前準備,第二天拿起行李就啟程。
認識她們這么多年,這一次終于做到說走就走。去雙廊裝逼,去麗江艷遇,去瀘沽湖走婚…再沒瘋狂我們就老了!

八月6號七點半出發,兩位老友輪流開車,一路狂飆經百色,興義,羅平,師宗,石林,昆明,楚雄,終到達第一站大理古城,用時十四小時。
經過石林后,遭遇大雨,速度放慢,好不容易到了大理。進城以后,又遭遇堵車,導航系統在關鍵時候定位不準,各種狀況不斷。最后,歷盡千辛萬苦,晚上十一點才到達入住的客棧槿膳亦樓。

槿膳亦樓所處的位置在大理古城東門的斜對面,入住這里的客棧,就是方便逛大理古城。九點鐘退房后,我們由東門進入古城吃早餐,順便逛了一下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

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
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著金發碧眼的"老外"。在這里流連躑躅,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大理古城可以算是全云南外來長住人口最多的古城景區,在很多人眼里這里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和理想主義者的后花園。
以前的媒體人,作家,公務員等等在這里變身成為人民路地攤攤主,某個小吃店的廚師,某家客棧的掌柜膚色不同的他們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選擇了一種更自然更接地氣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古城某個別致的小店或攤位上,哪怕菜市場,你都有可能邂逅一位有這樣故事的人。

滇西自駕游第二天,十點多離開大理古城,驅車前往雙廊,下午一點鐘左右,我們順利到達雙廊鎮的大建旁村。停好車子,取下部分行李,其余的都留在車上。隨后,我們致電給瀾庭別院,讓客棧派人前來接應我們。
等待幾分鐘,兩位青年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兩個人幫我們提行李,引領我們往村里面走。剛開始的路還好走,中間有一段修路不好走,提著沉重的行李,真有點吃力。七拐八拐之后,終于,到達我們在網上預訂的瀾庭別院。

雖然,去客棧的路不好走,但,客棧在洱海邊上,風景優美,看日出日落的最佳位置。
在雙廊,不必去大海,也可以看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景致。在這里,曬曬太陽,吹吹海風,可以讓時間徹底慢下來!

去雙廊旅游選擇客棧的位置很重要,雙廊最好的海景集中在玉幾島,島依旁,和大建旁這三個村。這三個地方基本是突出的半島,視野好,其中玉幾島和島依旁的位置在雙廊的正中心。
往兩邊就越來越偏了,由于雙廊是靠海的線性地理格局,兩邊偏了之后出來玩和吃就沒那么方便。
大建旁雖然有點偏,但這里的客棧比較出名,比如:半島63,海地生活,藍帆地中海,春暖花開,80后單身客棧,還有我們入住的瀾庭別院。

為什么選擇瀾庭別院?因為,它離海地生活著名的白桌子比較近,方便去那里拍照留影。本來打算入住海地生活,但海地生活實在太難預定了。所以,只能選擇離它近一點的客棧。
進入瀾庭別院,就看到一個四方形的前院。穿過前院,便來到一個寬敞的接待大廳。大廳的左側靠墻一邊是接待前臺,其它三面則是擺放一些古樸的木桌木椅,供游客閑坐與休息。
右側的墻面并不是密封的,而是做了幾個地中海式拱門。游客坐在木椅上,還可以欣賞到拱門之外的洱海風光。

在接待大廳的前臺辦理入住手續后,我們扛著行李箱來到觀瀾閣三樓的觀海陽臺房。這里正面180度可以看到海,帶寬大私家陽臺,1.8米大床,獨立衛浴,一晚420元。
放下行李,來到觀海陽臺。站在陽臺上,細細打量這顆高原明珠的美麗容顏,只見眼前的洱海風平浪靜,靜靜地依臥在蒼山腳下。青翠挺拔的蒼山上方,是一層層的云卷云舒,在藍藍的天空襯托下,格外純潔無暇。
在藍天白云輝映下,洱海的海面也變成湛藍色,海天一色,渾然一體。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卻不是大海而是一個湖泊。據說,是因為白族人民沒有見過海,為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

從古及今,不知有多少高人韻士寫下了對洱海贊美不絕的詩文。
南詔清平官楊奇鯤在其被收入《全唐詩》的一首詩作中描寫它"風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又稱它"浩蕩汪洋,煙波無際"。
明代文人楊升庵曾在游歷云南蒼山洱海后,曾留下"山則蒼籠壘翠,海則半月掩藍"等美麗詩句,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放下行李,我們一起離開客棧去覓食。因為入住客棧身處臨海,這個區域沒有小餐館,吃的東西都集中入村口一帶。
我們慢慢走出來,隨便找間小炒店點餐。吃完東西,我們便開始尋找雙廊最熱的景點海地生活白桌子。

按照村里的指示牌走,沿路各家各戶的窗戶或陽臺都種滿花花草草,一派欣欣向榮,繁花似錦!

在路上,還看到一些地中海風格的房子,藍白格子的窗臺,典雅而簡約!

偶遇一個休閑酒吧,白色的圓形木門,白色的木制欄柵,獨特而清新!

我們來到一處臨海邊,只見小細石鋪就的平臺上,擺著幾張銀白的長桌子。有個男人正在收費,每人5元任拍。眼前的場景與我在游記中看到的木制的觀景平臺相去甚遠,不由大失所望。
隨至又想,這里應該不會是海地生活白桌子,因為沒看見附近有海地生活的客棧。老友們打算去其他地方轉轉,而我不甘心放棄便不和她們同行了。
獨自一人沿著小道繼續尋找,看到一間飲品店進去休息一下。這家小店也是臨海而建,二樓有個大大觀景平臺,平臺上也擺放著幾張白桌子。

看來,雙廊的白桌子己然泛濫之災。點了一杯芒果汁,坐在觀景平臺的休閑椅子上,不遠處浪聲柔柔,波光粼粼,海天一線。

靜靜地感受海的呼吸,海風的溫潤,感受視野的無邊,感受洱海的美...此情此景,不禁感嘆,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的閑適,如此的放松!
在平臺呆了半個小時,離開的時候,詢問店里小妹往海地生活如何走?

按照小妺的指示行走,沒過多久我便順利地找到了海地生活。海地生活的數個院落,沿海岸線一字排開,這里的視野極為開闊,正前方無遮無擋的是一汪海水,遠處蒼茫一線的高大蒼山。
都說洱海最好的風景在東岸確實如此,能將蒼山洱海同時納入眼底的唯有東岸。
走過了海地生活客棧,繼續前行,便看到一個更大的觀景平臺。周圍用木板隔離起來,交錢才能入內。在這個觀景平臺上有白色的門框,白桌子,還有個球形的座椅,擺設很多。
我交了5元錢,便進去轉轉。這里有好幾個攝影師,幫客人拍照收錢。拍好后,會幫客人后期做成相冊和名信片之類的。
三年前,在一篇游記中看到海地生活白桌子,那充滿浪漫和文藝氣息的照片一下子吸引了我,讓我對雙廊這個地方充滿著期待!

在觀景平臺上,還有一對拍婚紗照的情侶。女孩深情相依,男孩則略顯拘謹!

第一次看到格桑花的時候,就深深地喜歡上它。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也沒有名貴的出身,卻美麗不失嬌艷,柔軟不失挺拔!

瀾庭別院的觀景平臺

走出大廳,來到別院的露臺,太陽已經快要消失在蒼山之下。

夕陽照在海面上,海水波光粼粼,閃閃金光,就好像一顆顆神奇的小星星在閃閃發亮。

沒有炫麗奪目的晚霞,抓拍了幾張耶穌光。轉眼之間,太陽被蒼山吞沒了,整個天空和海面頓時暗下來。

看著天色慢慢變暗,看著村莊的燈光慢慢點亮,依舊靜靜地站在露臺上。享受片刻的寧靜,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的"洱海月"之所在。
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于"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
如果在農歷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
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仿佛剛從洱海中浴出。可惜那天并不是農歷十五,所以,沒有機會看到"洱海月"。

晚餐吃洱海的特色菜:野生弓魚湯,野生菌炒肉片,黃燜雞,小米菜,配大理特有的玫瑰花酒。
這種玫瑰花酒,口感不錯,度數不高,養顏值得推薦。不過,一瓶五十元,不是一般的貴!

滇西自駕游第三天,我們驅車從雙廊出發去挖色鎮。挖色鎮位于洱海東岸,地處云南省大理市北部。
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是以洱海風景和白族文化為主的云南景點,云南大理旅游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大麗高速路開通,挖色這個小鎮也逐漸被人熟知,它不像雙廊那么熱鬧與喧囂,到處是人,到處大興土木,也沒有被過度開發。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一定要去挖色玩玩,重點不是挖色,而是去挖色的路上。
雙廊與挖色相距不遠,是環洱海公路上景色最美的一段。一路花開,海天一色,景色怡人,非常適合騎行。

到達挖色古鎮,便看到公路的右邊,有一條伸出海里的長堤。人站在長堤上,遠遠望去仿佛置身于天空之城。

從挖色鎮回到雙廊,再次沿洱海邊行走。一個人在洱海邊靜靜地等待日落,一連兩天都沒有遇到絢麗多彩的晚霞,可見好的光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傍晚時分,雙廊的空氣清新,海風輕拂,溫暖得讓人不想離開。不想離開,終究還是要告別的。畢竟,這里對于我只是一個旅行之地。再見了洱海,再見了雙廊!

滇西自駕游的第四天,我們上午離開了雙廊,于十二點到達麗江古城,這是我第四次來到麗江古城。從客棧出來,一直走到四方街。
漫步大研,一路小橋流水相伴,依然是一副江南水鄉的風情,可是我初見它那種驚艷欣喜的心情早己不復存在了。

第一次去麗江旅行是2006年,那時候的麗江己然是全國小資的天堂,是個適合閑逛,艷遇,療傷的地方。初見麗江,就喜歡上這個高原古鎮,我覺得再挑剔的人也會喜歡上麗江。
當時,初到麗江,商業化已經非常濃厚了。古城到處是商鋪,和游人,失去原有小鎮的淳樸與寧靜。但是,它那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和秀美,溫暖的陽光,獨特的民居建筑,光滑的石板路,各具特色的小橋所有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完全忽略了它的商業味。

在麗江的時光是閑適的,是柔軟的,是放松的…每天可以在古城內漫無目地的行走著,或在四方街的木椅上坐下,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們,呆呆望著。
不用思量時間什么時候溜走,不用理會那些俗世上的人與事,任憑暖和的陽光撫摸著我疲憊的心。

有花有草有悠閑的魚兒,純凈的溪水相伴著,就那么坐著笑著,一時間,沉浸到另一個時空。

到了晚上,一定要去酒吧,把所有的心情都泡在酒里,暢談,放肆,任時光揮霍而去。

2013年麗江遍布古城大街小巷手鼓店里,播放的是麗江小倩的《一瞬間》,2016年則變成了夏天播放的《小寶貝》。

闊別三年,再一次回到麗江,神奇的麗江依然游人如織,依然是全國小資們的圣地,四方街的石板路下穿越依然是潺潺的雪山圣水,黃昏時分的一串串大紅燈籠依然將古城點綴得非常明艷動人。
一路的酒吧與燈籠流動的紅光暗影交錯依然若隱若現的流出一絲絲曖昧,隱約的柳條下木制的桌椅依然坐著搔眉弄資或顧盼張望的人們。
而我依然站在小橋邊,看小橋流水人家,看古道西風瘦馬,看牽手而過的情侶,看一群又一群穿著大理特有扎染的花裙女人花姿招展的經過…

不管如何,再一次擁抱麗江是多么的親切。再一次行走在古鎮石板路上,是多么的悠閑自在。再一次領略高原上那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情,是多么的愜意。再一次與四方街廣場上的納西老太們跳舞,是多么的歡快…

鮮花一朵朵盛開

2006年第一次去麗江時古城還沒收費,去年麗江古城收費了,每人門票80元。如果不想交費,可以在每天下午六點收費站下班以后進入古城。
滇西之旅第五天,我們憑著古城門票,免費游覽黑龍潭公園。從古城四方街沿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里有晶瑩清澈的泉潭,即是麗江聞名的黑龍潭。只可惜,今天的云層太厚,拍不到遠處玉龍雪山。

潭水從石縫間涌涌噴出,依山斛清泉匯成四萬平方米潭面。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筑點綴其間。其流韻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

五孔橋建于1963年,戲臺建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麗江最早的戲臺,樓基為"品"字形,萬壽亭泰國M集團總裁為紀念老母80大壽在黑龍潭建此亭。

玉龍雪山正好倒映在黑龍潭水面上,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玉龍的巍峨,這個畫面曾經作為麗江的標志為很多人所熟悉。
可惜,當天云層太厚了,看不見玉龍雪山的倒影。

滇西自駕游第六天,我們驅車前往瀘沽湖。一路閉目養神,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顛簸了五六個小時,翻越了幾座高山及河流,終于來到了瀘沽湖。
麗江至寧蒗縣的高級公路已經建好了,只是去年我們去的時候,還沒正式通車。

瀘沽湖位于云南麗江寧蒗縣北部,瀘沽湖古稱魯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稱亮海。湖中各島婷婷玉立,形態各異,林木蔥郁,翠綠如畫,身臨其境,水天一色,清澈如鏡,藻花點綴其間。
緩緩滑行于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飄浮于水天之間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是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污染的處女湖。

闊別三年后,又一次來到瀘沽湖。高原的湖泊靜靜地躺在眼前,依然靜謐與安詳。清澈見底的湖水,湖面依然水平如鏡。
藍天白云倒映在水中,一切都如此地美不勝收,讓人仿佛進入山水畫卷之中。瀘沽湖是我去過以后,還想再去一次的地方之一。

三年前,去瀘沽湖的時候,我們住的是里格島。這次去,我們沒選擇里格島,而是入住瀘沽湖大落水村圣湖酒店。
大落水是瀘沽湖最大的村莊,湖邊有一條礫石小路,路的一邊是客棧。湖邊垂柳依依,木舟細浪,風光怡人。雖然比不上里格秀美,但也獨具魅力。

日落時分,游客乘坐著酒槽船從其他島上返回大落水村。

走走停停拍拍,來到大洛水的碼頭,一排排的豬槽船的前面是高原的湖泊,緩緩綻放著生命深處最靜謐的安詳。
清澈,碧綠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鏡,波瀾不驚,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一切美不勝收,讓人仿佛走進畫卷之中。島嶼點綴湖中,神山屹立湖畔。
靜靜站在湖畔,看著美麗的黃昏。時間在那一刻完全靜止,心如明鏡。

吃過完晚餐后,前往小落水村參加篝火晚會。一進會場只見那些摩梭小伙子們頭戴寬邊氈禮帽,身著紅領紅袖口或黃領黃袖口的黑絨服裝,腰系紅腰帶,黑黝的臉龐盡顯粗獷之美。
而摩梭姑娘個個身材高挑,上穿簇新的紅色或藍色金邊大襟衣,下為白色百褶裙,腰系彩色細帶,小麥色的皮膚盡顯健康之美。
不一會兒,一位高大的摩梭男子走到篝火邊歡快地吹笛,一排摩梭男女則隨著節奏,步伐整齊地跳起女兒國傳統甲搓舞。去瀘沽湖之前,我知道摩梭人跳鍋莊舞,卻不懂它的別稱叫甲搓舞。回來后,百度才知道甲搓舞就是摩梭人的"打跳"又稱"鍋莊舞"。
甲搓舞舞曲節奏感強,舞步剛健粗獷。領舞者常用笛子或笙伴奏,跳舞的人們緊挽手臂,五指交叉,面向火堆隨逆時針方向起舞,舞步隨音樂節奏速度快慢而變化,時而喊出"阿喏喏"使氣氛激越奔放。
領舞人不時唱起甲搓歌,其余舞者皆合聲。在輕快的舞蹈中,姑娘們顯得落落大方,光彩照人。她們雪白的長裙隨步輕盈優美地飄旋著,金銀珠寶等飾物在火光映照之下閃閃發光,青絲織成的辮子在晚風中飄蕩。
醉人的舞蹈和艷麗協調的打扮,使姑娘們更加美麗,楚楚動人。于是,小伙子們便借機交友,用"摳手心"或握手的松緊程度傳遞愛的信息。

篝火晚會的第一階段是摩梭男女集體跳甲搓舞,第二階段是,跳舞的領隊帶大家跳群舞,從鍋莊舞到八十年代的迪斯科,再到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的舞廳舞36步,以及恰恰舞。
這36步在十幾年前,我經常在舞廳跳,現在很少有人跳了,廣場也有改良過的24步或36步,但已不是原來的舞步。沒想到,在這個邊遠的地方讓我再次看到這么古老的舞廳舞,感到意外之余,不得不佩服摩梭人的能歌善舞。
第三階段是游客一隊與摩梭男女一隊兩兩pk,從紅歌唱到民歌,再唱到流行歌曲。第四階段是把游客拉來當主角,游客自動獻唱,唱完后,若是女游客就被幾個摩梭男人拋向空中,再接住。男游客則由摩梭女人拋空,最后的環節把篝火晚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滇西自駕之旅第七天,我們六人包車環湖,繞瀘沽湖走上一圈。從不同視角觀賞湖光山色,沿途可以探訪一些摩梭人的村落。
環湖有小環湖與大環湖之分,小環湖是從大落水出發到草海,再由草海返回。路線是:里格村--尼塞村--小落水--大嘴村--木夸村--瀘沽湖鎮--草海。
大環湖則是繞瀘沽湖公路一周,從大落水出發,路線是:里格村--尼塞村--小落水--大嘴村--木夸村--瀘沽湖鎮--趙家灣--草海--山夸--三家村--大落水。

從大落水出發,前往里格半島途中的風景。眼前瀘沽湖光照充足,湖水清澈碧藍。在這里,一年四季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景,秋天的瀘沽湖應該是最美的,空氣更純凈!

游覽第一站來到里格村,下車后往湖邊走去,站在湖邊望向湖面,湖面平靜,宛如明鏡一般。清晰地映出藍的天,白的云,綠的樹,青的山,隨著一陣微風飄過,層層波浪隨風而起。

此時,陽光燦爛,云朵如絮,在陽光的照耀下,一道道閃閃金光飛躍在翠綠色地湖面上。放眼望去,碧波萬頃,群山疊翠,那藍天的藍,群山的綠,與湖水融為一體。
分不清什么顏色,不是藍,也不是綠。不遠處,有很多只豬槽船飄在湖面上,隨波蕩漾,好一幅迷人的山水畫。

里格半島的游船碼頭附近水域停擺著許多酒槽船,去了兩次瀘沽湖,都沒有去體驗一下坐船的滋味!

里格碼頭上三三兩兩游人在庸懶地曬太陽。

一路欣賞美景,沿著山路行走,終于登上里格半島的觀景臺。

從觀景平臺上俯瞰整個里格半島,優雅地伸向湖中,湖灣的曲線,像是它優雅起舞時留下的余味。

這里坐落了許多雅致的客棧和別有特色的酒吧,這里是時尚和古老的完美結合,從獅子山上看去,里格島實在像是鑲在圣湖上的明珠。

上午十一點的光線太硬,太強烈,拍出的白云白晃晃一片,沒有通透明亮的感覺。在高原拍風光還是要配備減光或偏振鏡。

環湖第二站尼賽村,情人樹位于瀘沽湖北側的尼賽村,是村中最著名的景點,也是瀘沽湖環湖路上幾處游客必游的景點之一。
湖邊上兩棵大樹一高一矮,緊靠著蔚藍湖水,好像一對情人一起安靜的注視著美麗湖泊,非常浪漫。

在瀘沽湖的旁邊,凡是生長出來的樹,皆是成雙成對的情人樹。一雙一對,生長在 瀘沽湖 旁,如親密伴侶,如膠似漆,其實情人樹背后的美麗是因它動人的傳說。

相傳有個美麗的女孩,在這湖邊等她離去的心上人,一等就是十年。她每天坐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邊等邊用長繩打著結,一年又一年繩子變得夠長了,結也數不清了,但是心上人還是杳無音信。
十年前男孩臨走前說,如果十年后他沒回來,就是不在人世,不要再等待了。滿十年的那天,女孩沒有等到男孩回來,于是,她再也沒有出現在湖邊。
那打結的繩子環著湖埋了好長一圈,在埋繩子的湖邊環線上長出了情人樹。再后來,在河對岸的地方也長出了同樣一顆樹。

經過了尼塞村,便是小落水村。

瀘沽湖不是純藍的顏色,是會隨天氣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天氣顏色不一樣,而且,清澈見底。不過,水質隨著游客的增多,而變得有點污染了。

尼塞村跟小落水村都是瀘沽湖十幾個自然村落中的小村莊,地處云南。沒有大落水十幾年旅游發展的成熟的商業環境,沒有里格酒吧,客棧和眾多知名人士營造起來的小資情調,也沒有四川境內大興土木的興旺景象。在這里,只是安靜和自然。相比之下,甚至有點落后。

靠近四川地界,看到有一堆石頭堆起來,不知是不是尼瑪堆?

經過小落水以后,很快就進入四川地界,其實云南所轄瀘沽湖的南岸和西岸,只有特別少的摩梭人村落。而四川瀘沽湖摩梭人則有12個自然村,人數遠多于云南。
更為重要的是:四川瀘沽湖摩梭人文化比云南保存得更典型、更原始、更完整、更古樸。

進入四川地界,第一個村子就是大嘴村,這里沒有大落水,里格島商業味十足,比較寧靜,游人很少。

行走湖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看湖光滟滟,聽湖水輕拍湖岸發出的輕響,閑適而歡悅。

跨過瀘沽湖四川界,經大嘴村,達祖村,木夸村,就來到瀘沽湖的著名景點之一走婚橋。

走婚橋位于瀘沽湖東南水域的草海區域,是瀘沽湖上唯一的座橋。
橋下由于長年泥沙淤積,導致水深變淺,長有茂密的蘆葦,遠遠望去,像一片草的海洋,故當地人稱其為"草海"。

瀘沽湖是摩梭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走婚橋就成了摩梭男女約會的地方。當然,今天的摩梭人究竟還用不用走婚橋來走婚?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走婚橋也稱為"天下第一鵲橋",是一座長約300米的木橋。據說,原來有一座近百年歷史的老橋,由于部分木頭已經腐爛毀壞,散落在草海中。
現在這座橋與老橋緊鄰,是后來重新修建的。走婚橋橫跨草海,穿過蘆叢,直達兩岸村落,為兩岸"走婚"的"阿夏"們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環湖一圈,下午三點左右回到了大落水。可惜沒有去趙家灣,四川地界的趙家灣是看日落黃昏最好的地點。

說說瀘沽湖走婚的風俗,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大家庭制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習俗。一家之中以母親為首,以女性為主。
走婚,指的有著阿夏關系的男女。男的只在夜晚到女家過夜,暮來晨往,平時男女各在其母系家庭生產生活。如果有后代,全由女方撫養。

這種婚姻通常沒有什么手續和儀式,男女阿夏之間不建立共同的經濟生活。感情破裂后,男不再登門或女閉門不接,便算解除阿夏關系。
男女終止來往后,男女各自重新再結交新的阿夏。年輕人有多次結交新阿夏的情況,中老年則相對穩定,的則可保持到終身。
阿夏婚沒有次數規定,但,必須要了結舊的才可結識新的,同時結交兩個是村規所不許的。

除了走婚,另外一種是阿夏同居婚。這種情況是,男的和女一起居住,要么是住女家,或是住男家。
一起生活,生產,生兒育女,遵循的原則是以情為主,自愿結合,離散自由。
如果終止關系,各自回原來的家,關于撫養兒女的問題雙方協商處理。隨著外來婚姻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多年輕摩梭人選擇民政登記結婚。
瀘沽湖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是豬槽船,摩梭語稱:"日故"。由一根粗壯的圓木鏤空,兩頭削尖而成,因其狀如一只長長的豬槽而得其名。
豬槽船不僅用于捕魚、撈蝦、撈豬草等生產勞作,而且還是沿湖"阿肖"定婚的重要工具。男女青年或兩船相遇,以歌為話,一唱三嘆。或同舟共語,無拘無束,縱情歡笑。
或相偎船中,娓娓細談,傾訴愛意。船在水上飄,人在輕舟里,其樂融融。豬槽船,成全了多少談情說愛,接交"阿肖"的摩梭伴侶。
轉海時,在船頭燃起青松枝葉,一縷縷青煙隨著緩行的獨木舟飄散。人坐船上,以舟代步,繞湖而游。豬槽船中,不以日出為早,不以日落為遲,周圍的一切靜悄悄,令人疑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里,瀟灑和浪漫到忘卻了時間,忘卻了自己。
我是風兒你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

兩次去瀘沽湖,都是來去匆匆。如果不是老友要趕回來上班,還想在那里多呆一天。
既使不去追逐日出日落優美的光影,只是靜靜地坐著豬槽船上,任斜陽溫暖地包圍著。
閑看湖光水色,漫看天邊云卷云舒,靜靜傾聽自己的心跳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